7月18日,《四川發布》在其策劃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特別報道——深改在身邊”專欄中,對我院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效進行了特別報道,報道題為《讓實驗室“牽手”生產線 這項改革為科技人員送來成果轉化的“春天”|深改在身邊》。報道重點聚焦了我院利用自主研發的地下工程限壓抗浮專利技術,成功孵化出四川省建研萬瑞科技有限公司,這一成果不僅成為全省國資系統首例“雙混改”成果案例,也為國有企業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鑒。
此次《四川發布》的報道,不僅是對我院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肯定,更是對我院在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的認可。未來,我院將繼續秉持“科技與創新是立院之本,開發和技術是生存之源,發展和改革是強院動力”的理念,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為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貢獻更多力量。
?
以下是報道正文:
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
向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頑疾“開刀”
2018年9月,省人大常委會修訂《四川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明確“實施國有單位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可以按照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則依法確定職務科技成果權屬。”
為更好激活改革創新這池“春水”,四川省建筑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以自主研發的地下工程限壓抗浮專利技術,于2022年組建四川省建研萬瑞科技有限公司,成為全省國資系統首例“雙混改”成果案例。
何為“雙混改”?四川省建科院工匠中心主任、四川省建研萬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熊柱紅告訴小布,通過成果確權分割的首“混”,將科研人員與公司發展牢牢綁定,有效激發科研人員活力。通過引入民營資本的再“混”,發揮民企在市場上的快速響應優勢,與國企形成優勢互補、互惠共贏的局面。
?
早在2010年,剛剛加入四川省建科院的熊柱紅就跟著前輩潛心研究如何解決地下室工程的抗浮安全問題。
“簡單來說,過去常規的治理方法就是壓足夠重的東西壓住,或者打很長的樁把它底部拉住。而我們這套思路是反過來的,在充分利用建筑自身能力的前提下用疏排的方式從源頭上治理地表水抗浮問題,即把多的浮力給卸掉。”談到熟悉的領域,熊柱紅的話匣子拉開了。
她告訴小布,這項技術和“抗”的方式相比,最大優勢是既節能低碳,又能平均節約50%造價,同時可以很大程度上縮短工期,后期運維成本低。?
科技成果有了,如何轉化是問題所在。
當時雖然省內已經有部分學校試點探索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但國企尚無一例。
“高校改革,目的是要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價值最大化。而國有企業除了要考慮價值最大化,同時還要保證整個過程中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四川省建科院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總工程師賴偉的話,道出了國企雖然“手握”大量科技成果,卻“不敢轉”的困擾:一旦成果定價低或轉化失敗,就有觸及國有資產流失“紅線”的風險。
一想到這么好的項目只能“躺在實驗室睡大覺”,熊柱紅就心有不甘。?
2018年6月,熊柱紅團隊以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為依托,首次進行成果自我轉化,但效果并不理想。越挫越勇的熊柱紅嘗試換種思路,項目以作價投資方式組建了全省國資系統首家“雙混改”公司。
為確保國企對新公司的主動權和控制權,四川省建科院與科研人員簽訂了一致行動人協議,與社會資本簽訂了對賭協議。
“我覺得它不僅解決了我們的難點,最重要的是找到了一條不同的道路,可以鼓勵更多的人來走,然后讓我們的國有企業在探索科技成果轉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廣。”熊柱紅說,目前該技術已經應用于省內外300多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