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服務國家建設而生:初創歷程
1954年,四川建科院的前身——“西南建筑工程管理局材料試驗所”成立。成立之時,正值中蘇友好時期,蘇聯援建我國重慶507發電廠,為配合項目開展,在西南建筑工程局技術處的領導下,于1954年初開始籌備材料實驗室。9月,局進行改組,遵照中央指示,試驗機構擴大,成立了材料試驗所,隸屬于西南建筑工程管理局,為事業單位,地處西南行政委員會首府重慶市兩路口。建所時由江川同志任所長,僅有職工20余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0余人,工程師3名。按照編制,技術部門包括綜合研究組,混凝土膠泥組,磚石、木材、金屬、理化組,力學機械組。
1955年,西南建筑工程管理局更名為建筑工程部西南工程管理總局,試驗所亦隨之更名為“建筑工程部西南工程管理總局材料試驗所”,由趙振雷同志任所長。四川建省后,建筑工程部西南工程管理總局由重慶遷往四川省會成都市。年底,試驗所隨局一同遷往成都,設有混凝土試驗研究組、木材試驗研究組、結構試驗研究組、力學試驗組和綜合研究組等機構,于1956年搬遷完成。
隨著西南地區工程建設任務的發展,建筑科學技術逐步顯示出其重要性,特別是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的發展與應用,促使單位逐步擴大業務與之適應,職工人數逐年增加,技術力量也逐漸加強。至1958年中期,全所職工增至60多人,工程技術人員占一半以上,擁有工程師5名。
更名后的四川省建筑科學研究所
1958年,根據中央關于建筑施工力量下放的決定,建筑工程部西南工程管理總局及所屬大部分力量、所屬附屬企業下放至四川省,并與四川省城市建設廳合并,組建成立四川省建設廳。為了適應工作和新的機構情況,原西南工程管理總局和省城市建設廳的直屬機構也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在此情況下,試驗所和四川省城市建設廳科學研究所合并,更名為“四川省建筑科學研究所”,新名稱從1958年7月15日起使用。同時,所址由鑼鍋巷移至簸箕街。
更名后的四川省建筑科學研究所
1958年開始,基本建設投資迅速增長,研究所取得較大發展。至1960年底,全所職工總數猛增至320余人,擁有工程技術人員近200人,其中工程師7名。除原有研究機構外,增設了玻璃陶瓷研究室、非金屬材料研究室、輕質材料研究室等機構。所址也從簸箕街遷移到如今的成都市一環路北三段。
1962年7月,建筑工程部將在四川德陽擔任第二重型機械廠建設任務的第一工程局與四川省建設廳合并,在成都市組成新的建筑工程部西南工程管理局。同時,四川省建筑科學研究所與建工部一局科研所合并,更名為“建筑工程部西南建筑科學研究所”。全所職工總數增至270人左右,技術人員為140人左右,其中工程師10名。
以地方建筑材料研究為重點開展科學研究
四川建科院在初創時期的主要發展定位為:以地方建筑材料研究為重點,同時開展施工技術和建筑結構技術方面的科研試驗研究。
為結合西部地區特定條件,解決地方建筑材料及生產建設相關問題,在此時期,四川建科院在建筑材料、建筑結構、施工技藝方面,完成了大量的測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在重慶就地取材解決了重慶507發電廠混凝土材料問題,突破了新中國成立前混凝土只能用碎石、中粗砂配置的規定;試制成功已醣二酸鈣塑化劑、快硬高強混凝土、耐熱混凝土、石膏礦渣水泥、濕碾礦渣混凝土和蒸養硅酸鹽等材料制品,為提高混凝土質量、節約水泥等起到重要作用;以四川建科院為首組成“西南地區竹材利用研究委員會”,通過對四川地區的竹材進行深入研究,研制出部分竹筋混凝土構件,在鋼材缺乏的背景下得到大面積推廣;研制成功屋面梁、屋架、吊車梁、屋面板等預應力混凝土構件,并對配套設備和施工技術進行了研究,節約了大量鋼材,為“一五”和“二五”時期的重點建設項目普遍采用預應力混凝土創造了良好條件,還節約了大量鋼材,提高了工程質量;還研究并編制出《木拔桿的設計與使用》一書,緩解了當時安裝設備無法滿足工程需要的矛盾。
初期的地方建筑材料研究
這些研究,不僅有效緩解了當時建筑材料短缺的現狀,還將“地方性特色材料”的研究帶入新高度,為今后四川建科院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