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四川建科院的技術服務有多高?
高!很多人會搶答,然后不假思索地列舉出印證——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國建筑物鑒定與加固標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單位、國家級“建筑能效測評機構”、國家級建筑門窗節能性能標識實驗室、國務院國資委“科改企業優秀企業”......
等等。
這一次,我們說的“高”,指的是真實空間意義上的建筑高度。建科人化身“蜘蛛人”,給成都最高建筑,來了一次“高空把脈”。
?
近450米高空上的檢測鑒定
成都蜀峰468項目,其主塔樓建造高度超過400米,是成都最高建筑。
在主塔樓頂部,用于修建超高層項目的大型裝備——廻轉塔機矗立其上。
該塔機的頂部基座廻轉平臺為大懸挑空間桁架結構。為推動成都市筑牢安全生產底線,2024年底,四川建科院受到委托,由下屬抗震院對基座鋼平臺進行質量安全鑒定。
與以往檢測鑒定項目不同,這一次的作業點,是在離地近450米的高空上。
可以說,這是成都范圍內建筑高度最高的檢測鑒定工作。
需要檢測的廻轉平臺最高點距440米頂模平臺高度約13米。也就是說,必須先將近8噸重的曲臂車吊裝至440米高頂模平臺上,檢測人員再通過曲臂車向上延伸13米進行檢測。
如何在完成任務的同時,確保人員安全萬無一失?這是委托方和四川建科院共同關注的問題。
鑒定小組在制定高空作業安全保障方案時,除了細化實施流程,還通過限元軟件驗算了頂模平臺承受曲臂車荷載作用下的安全性,把作業環境提前模擬到位。用技術賦能安全生產保障,讓作業人員安心,讓委托方放心。
?
技術不是問題
專注工作可以忘記“恐高”
時間緊,任務重。
首先,由于在高空,風力容易大,如果達到5級以上,就要停止作業。再加上曲臂車租賃方年底排期緊張。因此必須抓緊在天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快完成檢測。
任務量上,塔機基座廻轉鋼平臺平面呈x型的空間桁架結構,空間體量大。端部安裝了2個最大荷載幾十噸的塔機,整體承受荷載大。并且,與常規檢測鑒定對象僅考慮自重荷載相比,鋼平臺位于400多米的高空,還需要關注不同方向、不同強度的風荷載。
不過,對于建科人來說,這也談不上什么難度。
鑒定小組通過事先建立多尺度精細化有限元模型,精確模擬分析整個平臺的力學性能,提前確定受力較大的鋼構件、節點作為檢測對象。
再根據現場情況,提前安排好構件和節點的檢測順序,減少廻轉鋼平臺的轉動次數、曲臂車的升降次數,提高檢測效率。
而高空作業,最需要突破的,是人對高處環境的本能恐懼。
“站在400多米往下面看,路上的車就像螞蟻一樣小,行人更是難以分辨?!薄帮L一吹,身體仿佛失去了重量,我都感覺自己要飛出去了?!薄疤貏e是第一次使用曲臂車提升吊籃的時候,視野越來越開闊,雙腳凌空還有點輕微失重感,那恐懼情緒一下子就涌上來了?!?/span>
鑒定小組的同志講,偶有寒風刮過,臉頰的刺痛感更加劇了在空中的緊張感。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上去了就不能鎩羽而歸。怎么辦?鑒定小組發現,只要專注工作,積極行動,就能戰勝恐懼。他們從仔細觀察鋼構件的每一個細節開始,認真操作儀器設備,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嚴謹執行,漸漸釋放掉恐懼,在高空中將技術揮灑自如......
從曲臂車到達現場開始起吊至完成現場檢測工作,建科人僅用時2天。
在近450米的如此高度進行檢測鑒定,對于四川建科院團隊來說,還是頭一次。這次“高空把脈”無疑為建科院的服務履歷又增添了一些厚度。建筑技術服務永無止境,建科院還會向著更高、更遠、更深處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