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謹提高工作效率 初到建科院,有幾年駐扎地鐵工地經歷的我,從“武職”變為“文職”,屢屢因粗心大意降低工作效率,內心躊躇。事業部總經理楊曉嬌以身作則,大方分享工作妙招,讓我快速融入了工作: “ “我們從事技術服務工作,成果的呈現就是我們的名片,提交文檔或成果如果有低級錯誤,是最得不償失的遺憾。” “不要讓自己99.9%的努力為0.1%的失誤埋單。” “做人做事嚴謹不是鉆牛角尖,而是站在對方角度多思考多付出,最終得到雙贏的結果。” …… ” 是呀!既然工作成果需要有人閱讀與評價,那何不“換位思考”? 從閱讀對象角度考慮內容上是否足夠清晰。 從接收方式角度考慮關鍵信息是否足夠明確。 從傳遞信息角度考慮是否會出現信息溝通阻礙。 從重點關注角度考慮預期成果是否無懈可擊。 從寫文檔不加頁碼、標點使用錯誤,到主動思考主動總結,領導的言傳身教讓我有了更高的出手質量,有了更好的客戶口碑,更讓我明白工作嚴謹不會耽誤事兒而是提高效率。 嚴謹保障成果品質 我所從事的工程信息化工作,需要銜接土木工程與軟件工程兩套術語體系,需要對接大型施工企業管理人員以及政府主管部門,欲追求成果品質,嚴謹尤為重要。 2023年,事業部自研智慧工地系統建設迎來了二維向三維升級的關鍵時期,我負責規劃基于BIM技術的數字孿生系統。盡管對BIM領域較為熟悉,但為避免因信息差導致的決策錯誤,我帶領團隊進行了多輪次補充調研與打磨:三維引擎選型調研了二十多個解決方案,產品設計進行了10次迭代,物聯網硬件進行了近50批次選型。正是因為前期嚴謹的工作,團隊避免了后期返工與資源浪費,也讓研發成果被中國施工企業協會認可為2023年工程建設行業互聯網發展優秀案例。 三年建科生活,我領略了太多建科人的優秀作風:建研善建黨支部郭靈書記不怕麻煩與繁瑣,堅持分享經驗時追溯信息源頭、堅持征求意見時多次復核,這讓我承擔的支部紀檢工作有了更堅實的支持;運營管理部吳柏廷,在釘釘智慧工作系統正式上線前,為確保每項流程、每項字段的合理性,檢查與優化細微之處超百次,這樣我能夠更清晰地掌握建科院數據現狀;事業部同事黃宇豪,在修改與優化每項技術方案時,不厭其煩的備注每一處修改思考反饋與說明,這樣我更準確了解與追溯方案修改過程,提高溝通效率……太多太多的建科人嚴謹作風還體現在100多次智慧工地平臺迭代優化,超過3000個物聯網設備的日常運維保障,四川省智能建造白皮書的多次推倒重寫,智慧工地技術標準編制過程的5輪征求意見…… 是的!建科人共有的嚴謹態度,鑄就了建科院值得信賴的品質,也賦予了我不斷成長的養料。 嚴謹激發創新思考 2024年,我的工作重心從項目支持轉向創新研發。這份嚴謹的建科精神,讓我能夠更快地解決交叉學科的技術難題,迸發出值得探索、轉化的創新思考。 為研究塔機安全監控硬件系統,我補充了硬件設計與物聯網知識;為研究無感知人臉識別算法,我理解了深度學習與神經網絡知識;為研究安全隱患智能識別機制,我掌握了安全風險隱患管理知識;為探索建科院生產業務數據管理新思路,我學習了數據治理理論與實踐范式,也對工程鑒定業務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有限的時間不允許我對每一個知識體系都完整吃透,但我深知一知半解可能導致重大研究失誤。為此我積極搭建自己跨領域的技術知識體系,實現對已學習知識的跨學科互用,也有了刨根問底的基礎和底氣。 在塔機安全監控硬件系統研發過程中,我發現,以往研究成果只進行平面防碰撞預警而忽略了吊物高度對碰撞風險的影響。究其原因是塔式起重機吊物底部距離地面高度無法估計,而這正好與我在研究無感知人臉識別時學習的算法匹配,于是設計出基于目標識別的吊物材質輔助估計吊物高度預測的方法。 一次在施工現場進行項目信息化建設情況驗收時,因攝像頭沒有規范命名產生了爭執。有老師傅說“看一眼現場畫面,我們都知道是什么工種施工、有無異常,哪需要什么嚴格命名”,這大大的啟發了團隊思路,基于多次追問,研究出了基于圖像數據的施工現場安全可控度預測模型,新增授權了1項發明專利。 展望未來 我們身處知識爆炸的時代、急功近利的時代、信息碎片的時代,這個時代的嚴謹意味著細心,意味著用心,意味著周到,意味著高效率,意味著錯誤少,還意味著精益求精。 我的分享是建科院一千多名員工的縮影,正是因為有了建科人嚴謹的精神,我們對待挫折更坦然,對待未知更自信。 在建科院良好環境的熏陶下,我祝福每一位員工都能錘煉讓自己強大的內功心法,成為卓越建科人!
共赴前路建科人?│嚴謹是建科人共有的精神氣質
發布時間:2024-11-22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