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職場 小試牛刀 初入職場,我就參與了成都新世紀環球中心結構健康監測工作,工作分為圍護建筑屋面網架結構健康監測和海洋樂園穹頂鋼結構健康監測兩部分。成都新世紀環球中心是世界第一大單體建筑,針對這么大體量建筑的健康監測工作在西南地區尚屬空白,意義尤為重要。為精益求精完成監測任務,我和其它項目組成員結合對整體結構的分析結果,逐步開展了測點布置、設備組網、網絡拓撲、軟件平臺及遠程登錄云接口管理等工作,監測平臺實現了監測數據的遠程查看,遠程登錄等主要功能。通過該項目的歷練,讓我熟悉了結構健康監測的實施過程。 隨后,我參與并完成了環球中心辦公樓門廳結構平移工程技術咨詢服務工作。與常規建筑物加固改造相比,建筑物的移位糾傾項目具有項目數量少、施工精度要求高等特點,特別是在西南地區,結構整體移位工程仍比較少見,該建筑由于規劃問題,其東側五棟門廳鋼結構面臨整體拆除的局面,我作為主要設計人員對辦公樓西區5棟門廳結構的整體平移進行了驗算及分析,并參與現場平移施工,通過現場監測保證結構平移過程的同步,僅4個月完成了5棟門廳結構的平移施工,減少了施工投入,加快施工周期,產生較好的社會影響。 在2017年8月份,受院及部門支持委派,我赴中國華西企業有限公司深圳前海項目交流學習,在交流期間,積極配合并協助項目技術部完成方案制定工作,并努力補習施工技術、管理、組織等方面的知識短板。前海項目期間,我主要參與并完成了冠澤金融中心1棟裙房130t大跨度鋼梁吊裝專項方案施工驗算工作;完成了場地堆載及吊車移動荷載對地下室頂板影響的施工驗算工作。結合對主體結構的力學驗算,避免了不必要的施工支出,節省了對地下室頂板的大面積支模架回頂及局部加固的施工費用,大大節省了施工周期。 初入職場,上述項目的歷練讓我印象深刻,完成了一個剛出校門的博士生到成為一名建科人的轉變,同時在項目中小試牛刀,也讓我獲得了成就感。 堅持科研 收獲心得 作為一名博士,我在一線生產工作中堅持開展科研創新工作,同時我也逐漸理解了企業與高校科研的不同,并將科研方向聚焦在具有轉化潛力和落地前景的題目上,在結構健康監測與仿真分析、建筑幕墻運維智能監控等智慧城市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近年來我主要參與了四川省科技廳2019年重點研發課題《建筑幕墻運維安全性智能監控及檢測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等項目,帶領團隊在超高層建筑綜合模架仿真分析與健康監測、建筑幕墻運維安全等方面的“卡脖子”技術方面,取得了多項技術突破,解決了超高層建筑綜合模架結構施工狀態下驗算方法與綜合模架應力、位移指標實時監測技術難題,基于建筑幕墻運維安全基于“檢查(鑒定)+監測預警+運維管控”綜合運維管控思路形成了成套關鍵檢測技術方法,解決了危害公共安全的既有建筑幕墻運維管控難題。將預防措施做到最嚴謹,將危險事故發生率降到最低,切實實現了建筑安全的監測監督。 在近年來的科研工作中,我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來授權專利成果16項,其中第一發明人獲得發明專利授權4項、第二發明人獲得發明專利授權2項,獲得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0項,在監測技術、識別方法等領域獲得軟件著作權7項,發表論文29篇。 兼顧實踐與理論??做一名善于科技創新的建筑醫生 2020年以來,作為一名扎根在生產一線的項目負責人,我將實踐和理論相結合,立足于本職工作,主持了多個社會影響較大的事故鑒定項目,通過扎實工作,出具嚴謹結論,獲得委托單位和群眾的好評,為社會安定運行提供了正能量。 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我始終保持著對新技術、新方法的探索精神。我深知,作為一名建筑醫生,僅僅依靠傳統的經驗和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建筑安全的需求,在開展生產工作以外,我作為主要編制人參加編制四川省地方標準2項,參加編制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標準2項,為指導電動橋式施工平臺的施工、建筑幕墻綜合運維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撐。 在院和部門的安排下,我于2022-2023年度作為四川省科技廳“科技下鄉萬里行住建服務第124團”專家成員在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華鎣市、前鋒區、岳池縣、武勝縣開展科技下鄉指導和幫扶活動,就農村危房鑒定、維修、加固、改造方面進行技術指導,受邀組織村鎮建筑管理員培訓授課10次,培訓課時近200個小時,為鞏固我國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成果提供了技術支撐,受到了當地群眾的廣泛好評。 展望未來 作為一名建科人,在建科院舞臺上應該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勇擔重任,堅守初心,為再造一個建科院而努力奮斗。
共赴前路建科人?│做一名善于科技創新的建筑醫生
發布時間:2024-11-26
分享到